清潔不到位,肌膚容易出問題?從蠕型蟎說起,讓你更懂皮膚微生態

清潔不到位,肌膚容易出問題?從蠕型蟎說起,讓你更懂皮膚微生態

🧴一位熟客在定期做臉時,我發現了她的皮膚警訊…

那天,熟悉的個案走進工作室,一如往常準備進行她每月一次的肌膚保養療程。
但當她一躺下來,我立刻注意到:

  • 唇周膚色比往常暗沉許多

  • 整體臉部肌膚呈現缺乏光澤、微微粗糙的質感

  • 毛孔看起來比較鬆,觸感不夠滑順

我心裡想:「是不是最近比較忙,忽略了哪個保養步驟?」

於是我耐心地為她進行臉部清潔、導出與粉刺管理,
在清除粉刺的過程中,我確認了關鍵線索:這很可能是蠕型蟎蟲過度繁殖造成的肌膚不穩定狀態。


🦠 認識皮膚的微生態:我們與細菌共處的日常

我們的肌膚表面其實是一個微型生態系,住著許多「常駐居民」,
包含細菌、真菌、病毒,以及今天要談到的主角之一——蠕型蟎蟲(Demodex)

📍這些微生物不是敵人,而是皮膚自然環境的一部分。
他們與我們共生,當數量平衡時,有助於維持皮膚健康。

但當這些微生物數量失衡,例如蠕型蟎過度繁殖,就可能導致一連串膚況變化,例如:

  • 膚色暗沉、毛孔變粗

  • 唇周、鼻翼、額頭容易出現粉刺或小疹

  • 肌膚表面感覺油膩但同時乾燥

  • 搔癢、泛紅、膚況不穩定


🔍個案解析:這次肌膚問題的可能原因?

在與個案進一步溝通後,我們推敲出幾個可能因素:

  1. 近期工作繁忙,卸妝與清潔時間壓縮

  2. 夜晚保養後沒有確實洗淨,清潔步驟過於簡化

  3. 最近天氣悶熱潮濕,皮脂分泌增多

  4. 長時間佩戴口罩,增加局部悶熱與細菌滋生

這些因素綜合起來,很容易讓原本平衡的皮膚微生態被打亂,
而像蠕型蟎這種皮膚常見的微生物,就可能因此「過度繁殖」,進而導致膚況不穩。


🧼清潔不是洗越久越好,而是「剛剛好+剛剛對」

許多人對清潔有兩種誤解:

  • 誤解一:洗越乾淨、去油越徹底越好

  • 誤解二:只用洗面乳就夠,不需要卸妝產品/不需分區清潔

但事實上,清潔過度與清潔不足都會破壞皮膚微生態的穩定性


🧴正確清潔的3個重點原則:

✅ 1. 分時段選擇合適的清潔方式

  • **白天出門有上妝/防曬時:**應先卸妝 → 再使用洗面乳

  • **晚上純保養(未上妝):**也建議用清潔力適中的潔顏產品

  • **清晨起床:**可依膚質選擇清水洗臉或使用弱酸性洗面乳

🧠小提醒:不同時段、不同膚況,不需要一套清潔到底!


✅ 2. 清潔產品要選對

挑選清潔用品時,不是越起泡越厲害、洗完越乾才是好產品
建議優先考慮以下類型:

  • 無添加皂鹼、酒精、人工香精等成分

  • PH值接近皮膚(約5.5)的產品

  • 有添加舒緩成分(例如洋甘菊、積雪草、燕麥等)


✅ 3. 徹底沖洗比「洗乾淨」更重要

很多膚況問題不是出在產品不對,而是:

洗完後沒有沖乾淨,殘留成分反而卡在毛孔,引發敏感或微生態失衡。

請記得這個小技巧:
🌊沖洗時間要比搓洗時間還長!
洗面乳搓30秒,至少沖洗45秒,才能把泡沫與污垢完全帶走。


🔄蠕型蟎蟲與皮膚光澤的關聯是什麼?

雖然蠕型蟎是一種正常存在的微生物,但它喜歡:

  • 油脂分泌旺盛的區域(如T字、鼻翼、唇周)

  • 悶熱潮濕的環境

  • 沒有確實清潔的皮膚表層

當數量增加,它會:

  • 阻塞毛孔

  • 影響油水平衡

  • 削弱肌膚表層屏障功能

這會讓肌膚看起來暗沈、毛孔粗大、出油與乾燥並存,進而影響整體的光澤感與觸感。


📖日常保養中,你可以這樣做:

✅ 每週一次深層清潔

使用溫和型去角質產品(如酵素、果酸類)搭配泥膜,可協助毛孔淨化。

✅ 睡前保養後注意「不黏膩再入睡」

若使用乳霜或修護型產品,請給肌膚吸收5~10分鐘再上床,避免黏附枕套。

✅ 注意毛巾、枕頭、手機的清潔

這些是常見的「二次接觸污染源」,容易造成局部膚況不穩。


🎯結語:你每天洗臉的樣子,決定了肌膚的穩定程度

很多人問我:「想要皮膚有光澤,該怎麼選精華?」
我反而會反問:「你每天怎麼清潔?」

因為保養的第一步不是精華、不是乳液,而是:乾淨、溫和、不刺激的清潔習慣。
清潔做對了,後續保養才有意義。


💬想了解你的清潔步驟適不適合自己的膚質?

歡迎私訊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,
我們可以提供你免費的「清潔習慣健診」,幫助你檢視目前的保養流程,
從源頭做調整,讓肌膚回到穩定、健康的節奏。